2020年10月8日是第23个全国高血压日,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18岁以上知晓血压”,以促进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为重点,切实提高高血压知晓率、治疗率和控制率。为什么有这样的主题呢?因为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年轻化趋势明显。
高血压有什么样的症状呢?大家不妨自我检测一下。当然症状也因人而异。常见的症状包括:头晕、头痛、疲倦、心悸等。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感觉不到任何不适症状的情况下,就已经发生了靶器官损害,因此高血压也被称为“无声的杀手”。
在我国,高血压患者超过2.45亿,也就是说,大约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,而且70%脑卒中死亡和50%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、控制高血压呢?
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,是心脏病、脑卒中、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。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的40%以上。高血压并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独有,青少年高血压患病人数也居高不下。1991年我国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不足6%,到了2015年已经上升到近13%。主要与超重、肥胖密切相关。青年高血压人群有几个特点:一是工作节奏快,生活压力比较大,精神长期紧张;第二,家族遗传;第三,他合并有糖脂代谢异常;第四,收缩压正常或者是轻微升高,导致耐压差变小。
当前,儿童、青少年高血压问题日益突出。根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,6至17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。北京近年对肥胖学龄儿童的健康评估显示,肥胖儿童中的高血压检出率为30%,儿童高血压患者中超过40%会发展为成年高血压。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米杰提醒:“一定要增加孩子的运动,现在的孩子们运动普遍不足。要保证足够的睡眠,通过饮食调整控制肥胖,学一会儿要起来动一会儿。”
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,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,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。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首诊居民测量血压,发现血压升高,应持续监测。积极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和加强自我管理,血压达标且稳定者,每周自测血压1次;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,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主任蔡军表示:“这样我们就能把更多的高血压病人发现筛查出来,筛查出来后我们才能进行管理和治疗,也避免进一步心脑肾(并发症)的恶化。”
大部分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,一般不能根治,需要长期服药治疗。只要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,科学降压,心脑肾并发症风险就会下降。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,不盲目相信非法广告或伪科学宣传,不能用保健品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治疗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源源表示,高血压患者应加强自我健康管理,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遵医嘱按时服药,定期随访,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。陈源源说:“如果血压管理不好,通常会发生一些心脑血管疾病,比如缺血性的心脏病、脑血管病,也会有缺血性肾病或者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症。医生给你选择了一个好的治疗方案,这个方案是有依据的,不可以自己随便调药,也不能根据别人的用药来换你的药,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长期用药。如果有的药品在医院药房暂时没有,可以凭着以前的处方和病例到药店或者网上购买。”
门诊部
2020.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