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养生小知识

发布者:后勤发布时间:2021-10-09浏览次数:82

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。“寒”就是寒冷,“露”就是露水,古代通常用“露”来表达天气转凉变冷之意。所谓寒露,意思是说天气变冷,地面上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,有“寒露寒露,遍地冷露”的俗语。寒露时节,西风飒飒,秋雨潇潇落英满地,鸿雁南迁枫叶火红,菊花开放。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,气温变化特别明显,温度下降可达10摄氏度左右。

自寒露时节起, 雨水渐少, 天气干燥, 昼热夜凉, 气候由热转寒。在自然界中, 随着寒气的增长, 万物逐渐萧落, 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 阳气渐退, 阴气渐生。而燥邪伤肺,寒邪亦伤肺,此阶段是呼吸疾病与皮肤疾病的高发期;加之今年的年运影响,肺气本弱者会更加敏感。因此,“寒露”节气重在养肺,做好肺系的养护,则呼吸疾病、皮肤病、便秘等病可防。养生要点在于:外御风寒、内防秋燥。

外御风寒,科学“秋冻”

科学“秋冻”,其实是提高抗寒能力。阳化气,阴成形。寒露之后,寒凉之气越加深重。从中医角度讲,秋季后人体的阳气也和天气一样往里收。如果此时你穿衣过多,会让毛孔开泄,不利于收敛。所以“秋冻”是符合秋天的收敛之气的。适当“秋冻”可以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,使人体抗御寒冷的机能更加稳固,激发身体机能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,对部分疾病的发生可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。  穿衣要秉持“减上增下、薄衣多层。”顺应“阳向上、阴向下”的人体阴阳规律,下半身正常或略保暖的穿着,既可以保护人体的阳气,又可以有效的驱散寒凉。  上身薄衣多层,方便及时增减衣物。同时,还要注意头、肩背、脚、脚踝等特殊部位的保暖。

内防秋燥,润肺益胃

寒露后,雨水渐少,天气干燥,昼热夜凉。人们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“凉燥”症状,即咽干、鼻燥、皮肤干燥等。寒露时节,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“凉燥”,从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方面入手。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、香燥、熏烤等食品,宜多吃些番茄、百合、沙参等有滋阴润燥、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。水果有梨、香蕉等;蔬菜有胡萝卜、银耳等,以及海带、紫菜等。  寒露时节提醒秋天气温渐渐变凉,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,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。  因此,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。首先要注意保暖,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,适时增添衣服,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。早餐应吃温食,最好喝热药粥,因为粳米、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、补中气的作用,像玉竹粥、沙参粥、生地粥等。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、莲子、山药、鸭等。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,注意补充水分。

药膳推荐

红枣花生山药粥

原料:红枣10枚,花生45克,山药1段,大米100克。做法:1、山药洗净去皮切块,花生、红枣洗净。加水适量。2、先把山药、花生、红枣煮开,然后把大米放进去,用勺子搅拌一下,防止粘锅。煮10来分钟就好了。功效:红枣具有补气血、健睥胃的作用;花生连红衣一起食用不仅健脾和胃、滋养调气,还可以补血;山药补脾养胃、补中益气。本粥养脾补血,滋养容颜。红枣和花生一起吃的话可以有补气血的作用,对于调理体质有好处,还可以有美容养颜的作用哦。

门诊部

2021.10


Baidu
map